丁李湾古村,保护改造就像没做过一样

2003年被定为“民俗民居村” 2012年入选第一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 2013年被授予“中国景观村落” 2014年荣

2003年被定为“民俗民居村”

2012年入选第一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

2013年被授予“中国景观村落”

2014年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

2015年被核定为第五批省文保单位

2017年荣登《美国国家地理》杂志

2018年成功申报AAA级景区

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

2013,初遇丁李湾

丁李湾村,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。始建于元末明初,丁李湾祖先李姓系明末清初从江西省瓦西坝筷子巷迁来,因李姓无嗣,抱养丁姓外甥,其后人居住此地,得名“丁李湾”。

丁李湾地处豫皖鄂三省通衢,地势平坦,物产丰富,清朝乾隆年间已有田地1万多担(7万亩),房屋600多间,至民国时期,周边仍有“新县城一圈,不如丁李湾一湾”一说。

一百多年过去,如今的丁李湾仍保留着古村落格局和豫南特色的古民居,但在自然坍圮和人为新建的影响下,古村落的原始面貌不复往昔。


2013年8月,由中国扶贫基金会、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、北京绿十字和新县县委、县政府共同发起“英雄梦·新县梦”规划设计公益行,启动了“丁李湾古村落保护工程”行动,委托宋微建老师及其团队开展规划设计。

46度的高温下,一场“打造豫南最美古村落”的硬仗开始了。


一开始,村民不清楚这群外地人在做什么,高温下的调研引来无数的好奇,等知道我们在帮他们做乡建以后,家家户户都拉我们吃西瓜,调研测绘一路,西瓜吃了一路,量好了村庄房屋的尺寸,也收获了村里的故事和满满的温情。

修复、整改、修旧如旧

丁李湾村的建筑情况复杂,老建筑多用杂树弯木建、墙体为土胚外包青砖,屋顶为冷摊小青瓦。大部分年久失修,室内潮湿霉烂、外观破败、墙体开裂倾斜、土胚酥裂、屋顶坍塌、结构失稳,院内荒草丛生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

建筑布局较乱,建筑无序插建,形式简陋,样式繁杂,色彩不协调,工艺粗糙;部分新建房屋风格与村落整体风格极不协调。

面对年代已久的古宅,我们充分考虑历史性及居住者的居住习惯,依据“修复”、“整改”、“修旧如旧”的规划原则,将建筑有效分类,对村落面貌与格局实行整体保护,“重建”则新旧有别,不做假古董。

修复建筑

针对能够反映传统建筑风貌、平面布局保留较完整、建筑立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及门楼。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,运用传统的工艺做法,对建筑或构件进行维修和保护,修旧如旧,以存其真。 

针对与传统建筑风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民居建筑。其形式、材料、色彩等不具地方传统特征,但建造时间较近,质量较好的,对外观加以整修改造。 


通过改变围墙、屋顶、廊道等的材质、形式,改善立面的不协调感,使新建建筑能够较好地融入整个古村落的氛围中。


在民宿的修复与整治上,保留房屋原始格局,开设窗洞改善室内通风。运用当地材料如毛石、青砖、木材等修复房屋,在不改变原来房屋朴素感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环境。 

针对建筑质量极差、临时搭建和已拆除沦为荒地的建筑。拆除后原则上不再原地重建,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重建,尽量参照村内建筑形式、工艺重建,但不做旧仿古。 

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,整治和完善了丁李湾水系、道路、垃圾处理系统,大力修复基础设施,杜绝安全隐患。 


在清晨的轻雾里,傍晚的夕阳中,


2年来的不断接触和了解,


让我们与村庄、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。


丁李湾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,我们坚守着“修旧如旧”“新旧有别”的规划原则,保护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原始面貌。有老乡从外地归家,感慨“这建过的,也跟没建过的一样。”我想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。 

在公共空间的重建上,

我们尽可能地保留原始的断垣残壁。

在荒地上新建作为村部办公与接待功能的建筑,

在满足村部基本使用功能且动线流畅的基础上,

让新旧建筑间产生奇妙的反差和呼应,

从入口到村部,一步两步,

行走中有种历史行进感,持续地推动着我们。


如今的丁李湾,

常见老中青三代人,

坐在石条上打着毛衣,谈着心,

不时有游人穿巷而过,

田埂间孩童在打闹嬉戏,

问孩子,现在这里好不好,以前好还是现在好?

答:都好,现在更好。

又一阵风似的跑开。


落败的荷花还是那么美,

野草一簇簇冒出来,

荷花“长”在了草里,不舍分离。

日落时分,坐在石条上,

被人们眼中的神采深深打动。


丁李湾,自由生长

2017年国庆,

丁李湾举办了大别山民间文化艺术节,

地灯戏、皮影戏,

打糍粑、爆爆米花,捏糖人,

纳鞋底,编草鞋…

把美好的一切,带回世人面前。


我们悄悄地来,也悄悄地走,

尽可能地不留痕迹,

这座七百年的古村落,

没有消沉、没有改变原先的轨迹。

这里的人们还在用丁李湾的方式,

继续爱护着脚下的土地。


2019年9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,了解这里依托红色旅游资源,打造创客小镇、发展乡村旅游业、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。

2017年,新县丁李湾、西河、毛铺传统村落荣登《NATIONAL GEOGRAPHY美国国家地理》杂志。


池塘、古树、青砖、白墙、

巷子、古井、老树、老人、孩子…

原有的一切仍在继续,

前进的步子更加有力。

遇上丁李湾,

参与它更远的未来,

这是我们的幸运。


宋微建

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

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

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

中国勘察协会传统建筑学会理事

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

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宋微建工作室首席设计师

上海微建(VJian)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/首席设计师

两届获选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

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

中国十佳酒店设计师

中国设计年度人物

丁李湾古村,保护改造就像没做过一样

2003年被定为“民俗民居村” 2012年入选第一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 2013年被授予“中国景观村落” 2014年荣

2003年被定为“民俗民居村”

2012年入选第一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

2013年被授予“中国景观村落”

2014年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

2015年被核定为第五批省文保单位

2017年荣登《美国国家地理》杂志

2018年成功申报AAA级景区

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

2013,初遇丁李湾

丁李湾村,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。始建于元末明初,丁李湾祖先李姓系明末清初从江西省瓦西坝筷子巷迁来,因李姓无嗣,抱养丁姓外甥,其后人居住此地,得名“丁李湾”。

丁李湾地处豫皖鄂三省通衢,地势平坦,物产丰富,清朝乾隆年间已有田地1万多担(7万亩),房屋600多间,至民国时期,周边仍有“新县城一圈,不如丁李湾一湾”一说。

一百多年过去,如今的丁李湾仍保留着古村落格局和豫南特色的古民居,但在自然坍圮和人为新建的影响下,古村落的原始面貌不复往昔。


2013年8月,由中国扶贫基金会、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、北京绿十字和新县县委、县政府共同发起“英雄梦·新县梦”规划设计公益行,启动了“丁李湾古村落保护工程”行动,委托宋微建老师及其团队开展规划设计。

46度的高温下,一场“打造豫南最美古村落”的硬仗开始了。


一开始,村民不清楚这群外地人在做什么,高温下的调研引来无数的好奇,等知道我们在帮他们做乡建以后,家家户户都拉我们吃西瓜,调研测绘一路,西瓜吃了一路,量好了村庄房屋的尺寸,也收获了村里的故事和满满的温情。

修复、整改、修旧如旧

丁李湾村的建筑情况复杂,老建筑多用杂树弯木建、墙体为土胚外包青砖,屋顶为冷摊小青瓦。大部分年久失修,室内潮湿霉烂、外观破败、墙体开裂倾斜、土胚酥裂、屋顶坍塌、结构失稳,院内荒草丛生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

建筑布局较乱,建筑无序插建,形式简陋,样式繁杂,色彩不协调,工艺粗糙;部分新建房屋风格与村落整体风格极不协调。

面对年代已久的古宅,我们充分考虑历史性及居住者的居住习惯,依据“修复”、“整改”、“修旧如旧”的规划原则,将建筑有效分类,对村落面貌与格局实行整体保护,“重建”则新旧有别,不做假古董。

修复建筑

针对能够反映传统建筑风貌、平面布局保留较完整、建筑立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及门楼。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,运用传统的工艺做法,对建筑或构件进行维修和保护,修旧如旧,以存其真。 

针对与传统建筑风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民居建筑。其形式、材料、色彩等不具地方传统特征,但建造时间较近,质量较好的,对外观加以整修改造。 


通过改变围墙、屋顶、廊道等的材质、形式,改善立面的不协调感,使新建建筑能够较好地融入整个古村落的氛围中。


在民宿的修复与整治上,保留房屋原始格局,开设窗洞改善室内通风。运用当地材料如毛石、青砖、木材等修复房屋,在不改变原来房屋朴素感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环境。 

针对建筑质量极差、临时搭建和已拆除沦为荒地的建筑。拆除后原则上不再原地重建,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重建,尽量参照村内建筑形式、工艺重建,但不做旧仿古。 

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,整治和完善了丁李湾水系、道路、垃圾处理系统,大力修复基础设施,杜绝安全隐患。 


在清晨的轻雾里,傍晚的夕阳中,


2年来的不断接触和了解,


让我们与村庄、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。


丁李湾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,我们坚守着“修旧如旧”“新旧有别”的规划原则,保护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原始面貌。有老乡从外地归家,感慨“这建过的,也跟没建过的一样。”我想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。 

在公共空间的重建上,

我们尽可能地保留原始的断垣残壁。

在荒地上新建作为村部办公与接待功能的建筑,

在满足村部基本使用功能且动线流畅的基础上,

让新旧建筑间产生奇妙的反差和呼应,

从入口到村部,一步两步,

行走中有种历史行进感,持续地推动着我们。


如今的丁李湾,

常见老中青三代人,

坐在石条上打着毛衣,谈着心,

不时有游人穿巷而过,

田埂间孩童在打闹嬉戏,

问孩子,现在这里好不好,以前好还是现在好?

答:都好,现在更好。

又一阵风似的跑开。


落败的荷花还是那么美,

野草一簇簇冒出来,

荷花“长”在了草里,不舍分离。

日落时分,坐在石条上,

被人们眼中的神采深深打动。


丁李湾,自由生长

2017年国庆,

丁李湾举办了大别山民间文化艺术节,

地灯戏、皮影戏,

打糍粑、爆爆米花,捏糖人,

纳鞋底,编草鞋…

把美好的一切,带回世人面前。


我们悄悄地来,也悄悄地走,

尽可能地不留痕迹,

这座七百年的古村落,

没有消沉、没有改变原先的轨迹。

这里的人们还在用丁李湾的方式,

继续爱护着脚下的土地。


2019年9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,了解这里依托红色旅游资源,打造创客小镇、发展乡村旅游业、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。

2017年,新县丁李湾、西河、毛铺传统村落荣登《NATIONAL GEOGRAPHY美国国家地理》杂志。


池塘、古树、青砖、白墙、

巷子、古井、老树、老人、孩子…

原有的一切仍在继续,

前进的步子更加有力。

遇上丁李湾,

参与它更远的未来,

这是我们的幸运。


宋微建

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

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

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

中国勘察协会传统建筑学会理事

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

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宋微建工作室首席设计师

上海微建(VJian)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/首席设计师

两届获选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

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

中国十佳酒店设计师

中国设计年度人物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沪ICP备19038579号-1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083号